Party masses work
黨群工作
經營范圍:高層商住小區;大型商場、賓館等公企建筑;各類廠房、公用工程;各類設備、管道、電氣、儀表、通風、空調、制冷、鍋爐等安裝與調試;各類網架、鋼結構的制作和安裝;各類裝飾裝修、園林與古建筑和市政、消防等工程等。
黨的治理理念變革引領國家治理能力提升 ——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 分類:黨政中心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11-07 09:27
- 訪問量:
【概要描述】歡慶的十月,喜聚的北京,全國歡欣鼓舞。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全國人民期待已久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黨的治理理念變革引領國家治理能力提升 ——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概要描述】歡慶的十月,喜聚的北京,全國歡欣鼓舞。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全國人民期待已久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分類:黨政中心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11-07 09:27
- 訪問量:
歡慶的十月,喜聚的北京,全國歡欣鼓舞。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全國人民期待已久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里,“制度”一詞出現了77次,“治理”一詞出現了41次,可見其重要程度和重大意義。全會還提出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一系列具體的制度和體系。
治理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治理成效乃至成敗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就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仡欬h的歷史可以發現,經過近百年的持續奮斗,我們黨建立并堅持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著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國家的治理能力建設,并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過程中持續提升國家治理水平。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治理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治理成效乃至成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自覺沖破舊有的治理觀念,形成和發展了許多新的治理理念,這些理念既引領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又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得到檢驗和發展??梢哉f,我們實現了治理理念與改革實踐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在改革實踐中不斷豐富治理理念;另一方面以新的治理理念引領改革實踐,共同推動改革開放的進展以及巨大成就的取得。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正確領導,使黨的創新理論、創新實踐,使黨的治理理念必然覆蓋到國家各層次,深刻指導各組織系統的工作,深度影響每一位民眾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在落實黨的最新理念、貫徹黨的最新政策方面,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載體就是各級政府。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社會轉型和發展中扮演了多重積極角色,推動經濟改革和社會變革,制定和執行促進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和規劃,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有效落實了黨不斷變革的治理理念,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所以,在黨的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的推動下,政府的職能轉變和行政體制改革也勢在必行、同步推進,從而共同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黨的治理理念的創新推動政府機構的改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治理理念經歷了多方面全方位的創新。1978年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這是一次治理理念的創新、一個根本的轉變、一次偉大的轉折、一場思想的覺醒。此后我國各時期各階段各領域改革開放的推進也都離不開黨的治理理念的更新轉變。為適應這種理念變革的需要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黨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動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動。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進行了八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實踐證明,每一次改革后的政府機構,都適應了不斷變革的治理理念和快速發展的改革形勢,推動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發展,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完善,推動了國家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1982年,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國務院將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對外經濟聯絡部和對外貿易部合并,設立對外經濟貿易部。為適應對內改革的需要,專門成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負責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
198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首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緊密地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改革的重點是同經濟體制改革關系極為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特別是其中的專業管理部門和綜合部門內的專業機構。對政法、文教、社會事務等部門,不作大的變動,但都要按改革的要求,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內部結構,精簡富余人員。
199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進行的,核心任務是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市場經濟的同時,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為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將國務院經貿辦改建為國家經貿委;撤銷航空航天部,組建國家航空工業總公司、航天工業總公司;撤銷商業部、物資部,設立國內貿易部;等等。
199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政府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明確劃分部門之間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行政體系的法制建設。經過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由40個精簡為29個。移交給企業、社會中介機構和地方的職能100多項;部門內設機構減少200多個,精簡了四分之一。
200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既保持政府機構的相對穩定,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抓住重點,集中解決行政管理體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制度和組織保障。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健全金融監管體制,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繼續推進流通管理體制改革,組建商務部;等等。
200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如組建國家能源局,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交通運輸部,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環境保護部,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致力于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
201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5個。
201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重要任務是轉變政府職能。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主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政府職能的轉變體現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黨的治理理念的變革催動著政府職能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轉變政府職能,關鍵是要明確往哪里轉、怎么轉。”國家行政管理承擔著按照黨和國家決策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大職責。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轉變政府職能的總方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形勢的快速發展變化,政府所承擔的基本責任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調節、發展經濟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逐漸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也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能。而且多次機構改革的重點都是轉變政府職能,逐漸形成了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多次機構改革,我國政府職能實現了多方面的重大轉變:從注重管制向注重服務轉變,從“以政府為中心”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變;從“權力主體”向“責任主體”轉變;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自上而下的單方面的行政管理向以政府為主導的協商、對話、合作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方向轉變;從注重經濟增長向注重社會公平轉變;從封閉式管理向公開透明管理轉變;等等。這些職能的轉變,既是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升的延展延伸,也是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具體體現。
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政府治理的發展趨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199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首次把“公共服務”確立為政府的基本職能,2004年首次提出“建立服務型政府”的目標,200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將“建設服務型政府”確認為政府的目標,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措施。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后,進一步明確了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內容和相應的公共政策體系。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一切行政機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梢?,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是政府職能轉變的著力點,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切入點,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的執政能力越來越嫻熟,政府的服務職能、制度越來越到位,國家治理體系越來越豐富,國家治理能力越來越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完善,由此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鞏固,國際影響力越來越顯著,全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有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奮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